一处距今约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文化遗址
昙石山遗址
昙(tan)石山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甘蔗街道昙石村西北侧,地处福建最大河流——闽江之畔, 东距福州市区约20公里。昙石山叫山,其实不过是一座相对孤立的小土丘,高度不足15米。
1954年1月,附近村民为修筑闽江防洪堤坝,在昙石山上取土时偶然挖出了许多形状古旧的坛坛罐罐,文物部门得知消息后,立即对现场进行了停工保护,后经考古专家勘察研究,认定此地是一处距今约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文化遗址,并将其命名为“昙石山遗址”。同年4月,考古工作者对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出土各类重要文物2600多件。半个多世纪以来,该遗址共进行了10次正式考古发掘,出土了一大批重要文物和遗迹。其中,1996年第8次考古发掘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发掘面积800多平方米。
昙石山遗址是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发现最早,开展研究最多,积累资料最为丰富,也是唯一经过多次考古发掘的一处史前人类文化遗址,现存遗址面积2万余平方米。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发掘,该遗址共出土各种陶器、石器、骨角器、贝器、玉器等重要文物数千件,此外,还有大量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墓葬、灰坑、陶窑、灶等重要遗迹以及陶片、贝壳及动物遗骸标本等,综合这些文化遗迹和遗物等考古资料,反映出该遗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域海洋性文化特色。
1963年,考古学家将以昙石山遗址为代表的福建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命名为“昙石山文化”,这也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早被命名、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之一,在群星璀璨的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中占有重要一席,与西安半坡文化、浙江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一样被载入史册,影响广泛而深远。
随着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昙石山就是先秦闽族的发源地,是孕育和诞生福建古文明的摇篮,福建海洋文化从这里开始,华夏文明的曙光就是从这里照亮了“八闽”大地。从此,福建文明的历史由三千年跨越到了五千年,先前不为人知的“闽族文化”也因此被逐步揭开。昙石山遗址的发现对研究史前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史前航海术、闽台古文化渊源以及南岛语族的起源等都尤为关键,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
2001年6月25日,福建昙石山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月,昙石山遗址又被福建省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昙石山遗址博物馆
1998年4月,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直接关心和支持下,福建省委编办正式批文同意在昙石山遗址1996年第8次考古发掘现场基础上成立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隶属于福建省文化厅(现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经过三年多的紧张筹备,2001年6月24日,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正式建成开馆,这也是福建省第一座直接依托考古遗址而建立的大型专题性博物馆。开馆后,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央领导及大批中外著名专家学者莅临参观指导。随着博物馆影响日广,游客数量不断攀升,原有的遗址保护条件、各种基础设施以及周边环境状况等越来越跟不上时代发展,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对此,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2004年,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正式启动。
2008年6月14日,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新馆正式落成并免费对外开放。新落成的博物馆占地面积约108亩,其中建筑面积7060平方米,主要由文物展厅、考古遗址厅、临时展厅以及游客服务中心等组成。2020年,新近改陈完成的《海风山骨——昙石山文化陈列》是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览以半个多世纪以来考古发掘出土的昙石山文化遗物为基本陈列品,融入全新的布展形式和展陈理念,对昙石山遗址与昙石山文化研究成果进行了更为全面的梳理。考古遗址厅面积1050平方米,共展出墓葬19座、陶窑5座、壕沟2条、殉狗坑1座和祭祀台1个,完整保留了1996年昙石山遗址第8次考古发掘的现场原貌,观众能够亲临其境,真实、直观地感受五千年前昙石山人的生存状况和原始风貌。
如今的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已建设成为一个融博物馆、考古发掘现场和遗址公园为一体的遗址展示园区,并充分发挥其邻近省会福州的区位优势和遗址本身的历史、科学、旅游三大价值,成为福建省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重要窗口和文化旅游的优秀品牌。近年来,我馆先后成功创建并获得“福州市青年文明号”、“省直机关巾帼文明示范岗”“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工人先锋号”“省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成为省会福州的重要城市名片。2018年,晋升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凭借昙石山遗址,这个东南沿海地区重要的文化、旅游双重品牌,使其成为沟通闽台文化的重要媒介,更期望可为昙石山文化能够走出福建、连结闽台、探索海洋文化以及南岛语族起源研究提供一个可利用的历史文化平台。